VoiceTube x 產品經理學習營復盤

Yiru |一路
15 min readSep 19, 2022

--

來自銀色證書的復盤

簡述商業思維學院的產品營,我這次參加的是第四屆,由 VoiceTube 出題,實戰營期間會在前三週完成三次課程及作業,從準備訪談、整理痛點到提出提案及驗證,在這三週內了解產品以及優化產品的方法,前三週的努力都是為了一次五分鐘的內部 Pitch、角逐向出題企業 present 的外部 Pitch 機會。

除了在產品營中的工作坊以及課程內容的學習外,這趟天堂路也十分仰賴組員彼此的互相扶持,到後期會看見大家像「輪流洩氣的皮球」,一邊說著想放棄、一邊趕著提案,我甚至因為卡了兩個設計案,在 Pitch 前整整消失五天 XD 當時還私訊助教說我可能不會提案了,沒想到不知道哪來的意志竟也在最後衝刺時順利完成提案,拿到證書(當時就挺突然的?)

群組的崩潰紀錄,我還先寫了預告即將登出的感謝文 XD

產品營的最高榮譽是「金色證書」,而「銀色證書」是否有發表心得的必要?總歸來說,記錄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曾經掙扎和努力過的自己。這個證書是我沒有愧對自己、沒有退卻、在三週痛苦煉獄中完成提案的證明,真是值得好好記錄一番。

本文針對三週產品營前中後期進行復盤,紀錄我過程中的所學以及對工具的觀點。

嘗試用 Star 法則簡單畫出復盤心智圖,本文將針對左方區塊的「What I’ve Learned」做紀錄
本文大綱
① 先說結論|這才不是「只能很表面」的學習營咧!
② 前期訪談|穿「對」使用者的鞋、真正理解產品
③ 中期彙整|如何在彼此的資訊海中成功「下載」?
④ 思考解法|回歸目標及整體脈絡
⑤ 寫在最後 —— 起心動念的 Aha-Moment

⚡️ 先說結論|這才不是什麼「只能很表面」的學習營咧!

是個人賽也是團體戰(這是個第一次參加就不小心加入學霸組的故事)

「三週欸!感覺只能很表面」,這是我和朋友說明我找受訪者要尬麻時,朋友給我的反應。經過許多已經體驗過產品營 PTSD 的同學們驗證(Right now 包含 me),小白加入產品營真的有很多瞬間都感覺是在越級打怪,體驗一夕長大的滋味。

套用一句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游舒帆Gipi 在個人策略地圖工作坊時說的一句話:「不要空想」,參加產品營真的是我今年最棒的決定,比起在門外觀看軟體 UIUX / PM 這個職涯領域,或僅僅只聽相關課程,自己下去動手「做看看」這件事才是更能讓人擷取養分的行動,也是驗證自己所學理解到什麼程度的時刻。

不過三週時間真的很有限,也很仰賴短時間內如何吸收、如何做時間安排以及如何「看見問題」,因為採小組共學、個人提案,組內的氛圍非常重要,這次的產品營真的讓我感受到「一群人走得更遠」的感動。

🧐 前期訪談|穿「對」使用者的鞋、真正理解產品

設計思考第一步「同理」中強調要穿著使用者的鞋,但在前期策略上,應該要穿「哪個使用者」的鞋?(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我們這組偷跑一週先做訪談,因為我是後期被收留的,進入小組時大家已經開始做訪談了。好在我剛上完 獸群之心 / Soking 老師「訪談架構力養成班」,我以老師教的架構羅列訪綱,找了幾位組內預計「使用過類似競品」的 TA。幾天內訪了三、四個人後覺得有些不對,因為這些人都沒有使用過VoiceTube,雖然可能從受訪者中理解大範圍的「英語學習需求」,但整體範圍還是太廣泛。

於是我和組員提議,設計一份「訪談招募問卷」,透過問卷內容找到有在使用 VoiceTube 口說挑戰的用戶,並且也可以透過問卷得到一些數據內容,作為提案的佐證。在彙整問卷題目的過程其實和最一開始我們彙整「要和VoiceTube 提問的問題」遇到的癥結點有點像,就是問題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我們並沒有想得非常清楚。但在時間限制下,透過助教的提點還有自己的心靈拷問,我們接手迭代優化這份問卷,三天內完成便開始廣撒,最後也真的有找到一位核心用戶,在訪談過程中我們請受訪者展示如何使用 app,這次的訪談很深入,也讓我們看見用戶的使用者旅程。

總結前期訪談我學到的三件事:

📌 ① 與其大海撈針,不如找到聚焦用戶

在後續的 1–1 中, Evonne 提到「TA策略」的設定。到底是先訂策略還是先做訪談?其實可先可後,在於針對這個題目是否有足夠的掌握度以及對策略是否有初步想法。如果對產品本身不熟悉、對題目極其陌生時,確實可以先做訪談,從中找出擬定策略的方向。

而「英語學習需求」這個範圍很廣,雖然我也很認同組員所說:「一開始若太聚焦會很侷限」,但考慮到 VoiceTube 用戶中使用口說挑戰不到 1 % 的情況,也許先主力針對 VoiceTube 的用戶做訪談,是在短時間內較能幫助我們聚焦的方法。這部分 Evonne 的建議是,在短時間又是 Junior 的情況下,可先限縮範圍,雖然可能會被 Challenge 為什麼是 A 群用戶而非 B 群用戶(當然要先有背後的假設),但可以針對單個用戶群組做更深,後續調整也會較迅速。

📌 ② 在訪談前,先了解自家產品

因為偷跑一週的關係,雖有先稍微使用 VoiceTube 口說挑戰,但其他功能都還不了解,也未深入探討 VoiceTube 區分產品線的原因,這點我認為自己做得還不足,也因此在前期找「使用過類似競品」的使用者做訪談時,會一直迷失在「競品的優點」中。如果對企業產品有深入了解,掌握自家產品的優勢,那招募問卷和訪談也許都能做得更透徹,也就是能夠擬定更聚焦的「TA策略」。

📌 ③ 看見使用者如何操作,很重要

後來我回頭補訪其中兩位有使用過 VoiceTube 的受訪者,請他們操作平常如何使用,並使用看看「口說挑戰」的功能,以及一位使用競品但願意幫我使用「口說挑戰」功能一週看看的受訪者,我認為這一步很重要,從這些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得到更貼切的明確反饋,更能觀察「事實」、「看見問題」,也能在使用者卡住的地方做深入提問。

我初期收斂受訪者的方式,透過表格化找出共性及差異(但後來覺得表格不夠直覺,雖然比長長一串的訪談稿親民許多XD )

🧐 中期彙整|如何在彼此的資訊海中成功「下載」?

第二週的工作坊,Stanley 老師教大家如何 Download 彼此的訪談結果,透過「故事文本」彙整出 Persona、User Journey 及用戶痛點,不過一週訪談完後要撰寫各個受訪著的故事文本在時間上不容易,但確實比每個人口頭分享自己的受訪者更容易讓人聚焦,因為「聽」和「讀」體驗上本質的不同,老實說當時在聽組員口頭分享時,聽完一兩位後就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專注力。

無論是故事文本或是同理心地圖等工具,都是幫助「用手思考」的過程(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故事文本的重點,是不用訪談人的說明,其他人也能透過閱讀文本就感受到「用戶的痛點、使用過程以及一些經歷」,所以「如何撰寫故事文本」本身也是體驗設計的一環,只是設計的工具是「文字」

針對故事文本這個下載工具,我有三個啟發:

📌 ① 故事文本的細節拿捏

故事文本不是逐字稿,在我理解,故事文本就像是在撰寫劇本、小說,引導觀看的人進入情境是很重要的。在其中事件有時序、有明確場景和時間、前因後果的脈絡陳述,以及對感受和過程的詳細描述。而比重拿捏很重要,當時助教 Vera 回饋小組時便提到「比起描述受訪者學英文的經歷,『如何使用 VoiceTube』的過程是更重要的」描述「為何使用」及「如何使用」才是能幫助找到 VoiceTube 口說介面如何優化的關鍵陳述。在撰寫文本時應該要有這個自覺,畢竟故事文本除了是幫助自己彙整訪談結果外,也是要考慮其他人「閱讀到什麼才能嗅到『A-ha moment』的味道」。

📌 ② 故事文本在團隊中扮演很好的「紀錄文件」的角色

訪談及下載其實都是很吃專注力、也很累人的,尤其在一兩週短短的時間中。我認為故事文本這個工具本身提供「非線上同步」的機會點,在緊湊及多個受訪者訪談內容中,我們很了解自己的受訪者,但卻無法透過聽覺「記憶」其他組員的受訪者歷程和細節,而故事文本本身是個被彙整過的文件,是可以再來重複閱讀的,而口述不可逆,聽過可能就忘了,也因此當下需要高度專注來理解甚至紀錄。

📌 ③ 下載過程不是「看」而已

文字紀錄的性質同樣也存有「來回紀錄」的本質,故事文本完成的當下,就會有「作者已死」的效果,不同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引發不同的理解及問題,甚至作者本身撰寫時沒注意到的細節也可能透過讀者的提問而更充實。所以,故事文本真正發揮討論作用的時刻,就是在同步者「下載過程中」對問題的紀錄,作者可以針對問題細節去做補訪或回應。

帶領小組嘗試用「受訪者光譜」進行收斂討論,左邊是 Soking 課堂簡報截圖 XD

我們組在彙整 Persona 時遇到很大的困難,我利用 Soking 訪談課所提到「受訪者光譜」帶領小組嘗試彙整 13 位受訪者,試圖從中找出共性,我真心覺得受訪者光譜這個工具在團體各自訪談的情況下很適合,因為其中帶有一些「工作坊」的性質,會讓整個下載過程變得有趣很多 XD 因為光譜帶有「兩端性」,也很適合搭配「十字象限」一起用。

另外一個下載工具是「同理心地圖」,有大神組做了一百多張,而我們這組是跳過這一步,我後來在思考解法時還是自己嘗試針對組內所有受訪者做了一遍,幫助自己彙整、從中找到所有受訪者的共同點。

在自己進行「同理心地圖時」,也用黃色便利貼紀錄想和組員再進一步確認的問題

🤯 思考解法|回歸目標及整體脈絡

前面說了這麼多訪談和下載的過程,都是我在產品營中苦苦掙扎很久的地方,即便是用了這麼多種工具,也做這麼多的訪談,我都覺得「不到點上」,我很感謝組員在我針對彙整這件事上提醒我:「最重要的是提案的五分鐘」,但我心裡一直覺得「在前期把一些事情搞清楚很重要」,也因此我在後續思考解法上一直感到不踏實。這次覆盤下來才發現到自己可能是在緊湊的過程中,遺漏一些訪談前的準備和先行思考核心目標,尤其對「產品經理」而言,商業價值層面的考量是更重要的,以口說挑戰這個題目來說,解法可能可以朝「提升用戶數」及「降低流失」兩個方向。

思考解法就像腦袋中有許多小碎石,排除雜訊很重要!(Photo by Ana Municio on Unsplash)

不管是做招募問卷、列訪綱或是濃縮 Persona 及做光譜、找象限的過程中,助教 Vera 一直在提點我們的是「到底要解決使用者的什麼問題和痛點、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我想這真的是區分產品經理優劣的關鍵點。「努力錯方向」是最可怕的事情,因為商場上不需要無法達到目標的努力。那整體的假設和驗證是什麼?使用者是否真的需要?是什麼脈絡和證據能支持這個解法?

我一直到內部 Pitch 那週還在用各種方式彙整前期的資料、想從中找到一個能「說服自己」的脈絡、還沒提出解法,後續其中一兩位的補訪也是在前一週星期四、五左右進行的。在這期間我關注到一個先前訪談沒有注意到的事:「口說挑戰的本質」以及其中兩位受訪者提到「主持人講解很有趣 / 沒必要」的極端部分,我決定以改善這個功能流程、從中提供價值著手。不過當時沒有好好地將使用者洞察和解法脈絡化做連結,讓整個解法有點停留在「自己的想像」無法被驗證。

在提案前一天才開始施作的 5 分鐘的提案簡報(怕.jpg)

在 Pitch 完及後續和 Evonne 的 1–1 中,我學到兩件事:

📌 ① 排除冒牌者症候群:發揮 UI/UX 所學的時刻

在思考解法時,希望自己是朝著「UIUX Designer」的職涯目標提供價值。然而產品經理營只做「介面優化」其實遠遠不夠,硬多加了一些解法進去,結果變得很不深入。事後在兩位組員進 Final Pitch 時的修改練習中,我提供一些針對介面功能和元件的反饋,當時 Evonne 很驚訝我(還XD)不是UI/UX 設計師,我才發現自己已經能針對一些介面細節、元件功能和規範做出敏感的覺察。

Evonne 建議我先專注在 UI 的領域,針對設計層面提出深入洞見,這是 Evonne 看見的我的優勢和強項,在 Product 部份,則是要再補足使用者洞察的細節。

📌 ② 以故事線排除雜訊、練習脈絡化

「脈絡化」是提案的核心,也是最困難及最能展現產品經理價值的部分。解法有脈絡、有邏輯串連才能說服別人,練習的方法其實和規劃提案簡報的概念很像,用一張張便利貼先把故事線架構串起來,排除雜訊才能看見全貌,先有骨架、自己順過一遍就會發現是否邏輯通順,也能透過和別人討論來找到自己的盲點。

口說挑戰的題目就有 27 位報名內部 Pitch ,可以看見多種解法脈絡,我在產品營結束後,有幾天都在重聽內部 Pitch 各個同學的提案,真的有很多不同的、有趣的觀點,在小組討論互看提案的過程中,也能看見不同思考方向、討論,這絕不是表面的學習,而是在不同人的思考脈絡中借鏡、看見「啊!原來還可以這樣想」的實戰營。

🖤 寫在最後 —起心動念的 Aha-Moment

這段純粹是個人心得和心路歷程的部分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至今已經快一年,我其實不算學院的活躍份子,也真的是商業思維的菜鳥(所以才加入學院XD),我大概是在第三屆時才開始注意到產品營的(也太晚了XD)而且當時我還不是很理解產品營到底在幹嘛,只知道出題企業是 KKday,整個很盛大的樣子!(?)

畢竟我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其實很陌生,加入學院以來也都沒有再選修任何專業學程,一心只想把「商業思維百科」和「做自己生命的CEO」慢慢看完就好。深知自己是個容易知識焦慮、也不是很能吸收大量資訊的人,加入學院我只給自己一個目標:就是潛心學習,過程中則是透過參與一些打卡活動,讓自己真正「Action」起來。

但在這些打卡參與的過程,認識了一些在學院很活躍的同學們,就這麼剛好在產品百科打卡結束後,我們這組在 Ryan(現在想來其實是我很幸運被分到了這組) 和 Stella 及整組的推波助瀾下,延伸產品設計研究的讀書會活動(討論的當天我請假,隔一次上線竟然就說要組團惹XD),當時正是第四屆產品營差不多要報名的時間,所以研究題目也以 VoiceTube 的競品為主,老實說,在第四屆產品營早鳥報名前、即便跟著讀書會跑了兩週的競品分析,我都完全沒想過要參加,因為當時已經報名了曼陀號計畫,有兩週的時間都跟產品營撞期。可是在做競品研究的同時,我有個很重要的發現:也許我不是喜愛遊戲本身,而是喜愛遊戲化帶來的正面影響,這幫助我釐清了在前段時間一直覺得想去遊戲業但又哪裡覺得怪怪的混沌。

在決定加入產品營前,跑了兩三週的產品設計讀書會,先行研究幾項英語學習 App

聽了產品經理學習營的說明會,Evonne 對產業的分析以及轉職 UX 的 Jason 分享真的有觸及到我,當時我剛結束 Soking 為期四週的訪談課程,也曾私下和老師聊過,其實對自己轉 UIUX 的職涯路感到很渺茫,突然有種看到希望、看到光的感覺,心想:「也許我就是缺這麼一個實戰營的經驗,讓自己的作品集更有說服力、也讓自己更有自信」。(這也驗證了說明會真的有用XD)

自己冷靜下來思索,到底現階段最需要、最想前進的方向是什麼,回想當初報名曼陀號時,其實最想加入的是 UIUX 組而非創業組,釐清這個初衷後,我決定放棄曼陀號、參加人人都喊著非常哈扣但卻更符合我現階段目標的產品營。

這個行動和抉擇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其實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在猶豫的過程中,我會不捨好不容易被選上的機會、也想著要兼顧,可是回歸到本我,現階段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多少能量和時間,有這番思考後,我還是決定退出曼陀號。

❤️ Connecting the dot

說了這麼多起心動念的因緣際會,是想記錄這個決心參與的糾結過程以及自己終於「看見目標」的這番成長。今年上半年,一些新活動、越級挑戰的案子都卡在一起,因為參加學院的共學,重新審視職涯方向及個人目標,無論是在百科打卡、社團活動認識的學院同學,其實都在無形中默默推了我一把,參與產品營本身,也是我在確認理想產業的驗證過程。這些參與過的足跡也都慢慢串連起來,要不是年初有加入 Stella 籌辦的小學堂打卡,我也不會認識 Arth,就這麼順風順水進入一個這麼棒的學霸組。

最後用個小故事總結,某天產品社打卡結束後,我在 Gather和 Lana 聊天,他說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會有這些連結都不是幸運,都是你努力的證明。」

(左)組內小聚 (右)第一堂課程作業自告奮勇第一個報告講得亂亂、但被學院同學們暖心鼓勵的截圖小紀錄

如果你對商業思維學院的課程有興趣,歡迎點選一路的專屬推薦連結,入學成功後,我們都可以獲得 6 個學習貝,在學院中一起學習、一起變強 💪🏻

--

--

Yiru |一路

你是植物就要與光合,不能一心嚮往黑暗。